PLC与JSON的握手:工业自动化中数据解析新实践**
在工业自动化领域,可编程逻辑控制器(PLC)作为核心控制单元,长期以来主要处理的是结构相对固定的I/O信号、简单的位状态或数值,随着工业4.0、工业物联网(IIoT)以及智能制造的推进,PLC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日益复杂和多样化,JSON(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)格式因其轻量、易读、结构灵活的特性,在数据交换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,传统上以“顺序扫描”和“逻辑运算”见长的PLC,如何识别和处理JSON文件呢?这涉及到PLC能力的拓展与外部技术的协同。
PLC直接识别JSON的挑战
传统PLC的编程环境(如梯形图、功能块图)和数据处理能力,主要针对简单的变量、数组和结构化数据(如IEC 61131-3中的STRUCT),直接解析JSON这种文本格式,对PLC而言存在诸多挑战:
- 计算资源限制:PLC通常配备低功耗CPU和有限的内存,运行复杂的文本解析算法(如JSON解析器)可能会超出其处理能力,影响实时控制性能。
- 编程语言限制:主流PLC编程语言并非为文本处理设计,缺乏内置的、高效的JSON解析库或函数。
- 文件访问机制:传统PLC通常不直接操作文件系统,如读取本地存储的.json文件,它们更多地通过I/O模块与外部设备通信。
- 实时性要求:工业控制对实时性要求极高,复杂的文本解析可能导致控制延迟。
PLC“识别”JSON文件,往往并非PLC独立完成,而是依赖于特定的硬件模块、软件支持或系统架构设计。
PLC识别JSON文件的实现途径
尽管存在挑战,但在实际应用中,PLC与JSON的结合需求日益迫切,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实现途径:
-
通过边缘计算网关或通信模块预处理 这是最常见和高效的方式之一,在PLC的上层或旁边部署边缘计算网关、工业PC(IPC)或支持高级协议的通信模块。
- 流程:
- 数据源(如数据库、Web API、其他设备)将JSON文件发送到边缘网关或IPC。
- 网关/IPC运行具备强大解析能力的脚本(如Python、Node.js)或程序,解析JSON文件,提取所需的数据。
- 解析后的数据被转换为PLC能够理解的格式(如Modbus TCP/RTU、OPC UA、Profinet等协议下的变量或数据块)。
- PLC通过通信接口接收这些预处理后的数据,并进行后续的逻辑控制。
- 优点:减轻PLC负担,利用外部设备的强大计算能力,灵活性好。
- 缺点: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和成本,需要额外的硬件和软件配置。
- 流程:
-
PLC集成高级语言或脚本引擎 部分新型PLC或PLC扩展模块开始支持集成高级编程语言(如Python、Lua)或脚本引擎。
- 流程:
- 在PLC中运行脚本程序,该程序具备文件读取和JSON解析功能。
- 脚本从指定位置(如PLC的SD卡、网络共享目录)读取JSON文件。
- 使用脚本内置或导入的JSON解析库(如Python的
json
库)解析文件内容。 - 将解析后的数据赋值给PLC的变量或数据区,供主程序使用。
- 优点:一体化解决方案,减少外部依赖,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稍低的数据处理任务。
- 缺点:对PLC的性能要求较高,脚本执行可能影响PLC主循环的实时性。
- 流程:
-
支持特定协议的PLC直接接收JSON数据 一些现代PLC,尤其是面向工业物联网应用的PLC,开始直接支持或通过模块支持能传输JSON数据的工业协议。
- 例如:
- OPC UA:OPC UA支持复杂的数据结构,JSON可以作为其传输数据的一种编码格式(虽然Binary编码更高效),PLC作为OPC UA客户端或服务器,可以接收或发送包含JSON格式负载的消息。
- MQTT:MQTT协议轻量级,适合物联网,其消息载荷可以是JSON格式,PLC若集成MQTT客户端,可以直接订阅包含JSON数据的主题,并尝试解析(如果PLC自身支持或通过内部脚本)。
- 流程:外部设备将JSON数据通过OPC UA或MQTT等协议发送给PLC,PLC若能直接解析协议中的JSON载荷,则直接提取数据;否则,仍需借助内部脚本或外部预处理。
- 优点:标准化,直接集成,适用于IIoT场景。
- 缺点:需要PLC和外部设备都支持相关协议及其JSON编码能力。
- 例如:
-
PLC厂商提供的专用工具或库 一些PLC厂商会为自家产品提供专门的工具或库来简化与JSON等数据格式的交互。
- 例如:提供可以调用系统函数或FB(功能块)来读取HTTP/HTTPS响应并解析JSON数据的功能,或者提供与特定云平台集成的解决方案,云平台将JSON数据推送给PLC,PLC通过厂商提供的库进行解析。
- 优点:针对性强,集成度高,可能得到厂商技术支持。
- 缺点:依赖特定厂商的产品和生态系统,通用性较差。
实际应用场景举例
- 配置参数下发:上位机或云平台生成包含设备参数、配方等信息的JSON文件,通过网关发送给PLC,PLC解析后更新内部配置,无需人工手动输入。
- 数据采集与上报:PLC采集生产数据(如温度、压力、产量),将其打包成JSON格式,通过网关上传到MES系统或云平台进行分析。
- 与Web服务交互:PLC需要从Web API获取实时信息(如气象数据、订单信息),通过网关调用API并解析返回的JSON数据,用于生产决策。
- HMI数据交互:高级HMI可以直接生成或显示JSON格式的数据,与PLC进行更复杂的数据交换。
总结与展望
PLC识别JSON文件,并非PLC“一力承担”所有任务,而是通过“PLC+外部智能”或“PLC+高级功能”的协同方式实现的,边缘计算网关的预处理是目前的主流方案,它充分利用了外部设备的计算能力,保证了PLC的实时控制性能,随着PLC自身计算能力的提升、操作系统功能的增强(如Linux-based PLC),以及工业协议对复杂数据支持的完善,PLC直接解析JSON的能力将会越来越普及。
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深化和IT/OT融合的加速,PLC与JSON等标准化数据格式的交互将更加紧密和便捷,为构建更智能、更灵活、更开放的工业控制系统提供有力支撑,对于工程师而言,理解这些实现途径,并根据具体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案,将是提升系统效能和扩展性的关键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