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交实验中的K和R怎么求,有个公式也好啊,急需啊
先列因素水平表:
水平 因素A 因素B 因素C 因素D
1
2
3
再列正交结果表:
实验序号 因素A 因素B 因素C 因素D 结果
1 1 1 1 1
2 1 2 2 2
3 1 3 3 3
4 2 1 2 3
5 2 2 3 1
6 2 3 1 2
7 3 1 3 2
8 3 2 1 3
9 3 3 2 1
K1 123结果相加 147结果相加 168结果相加 159结果相加
K2 456结果相加 258结果相加 249结果相加 267结果相加
K3 789结果相加 369结果相加 357结果相加 348结果相加
R 因素A下K最大减K最小 因素B下K最大减K最小 因素C下K最大减K最小 因素D下K最大减K最小
简单的来说,K1值就是在每个因素下对应水平为1的实验结果的和,K2就是在每个因素下对应水平为2的实验结果的和,R就是每个因素下K的最大值减最小值。
nx求和公式
用课本提供的方法,后一项的系数除以前一项的系数的绝对值的极限为1,则r=1/1=1.即收敛半径为1.然后讨论端点的收敛性,当x=1时,级数为交错调和级数,收敛,当x=-1时,为调和级数,发散。 收敛域为(-1,1】 和函数:s(x)=∞∑(n=1)(-1)^n/n*x^n, 对s(x)求导, 有s`(x)=∞∑(n=1)(-1)^n*x^(n-1), 右边为等比级数,公比为-x。则右边=-1/(1+x)。
对s`(x)积分(从0到x),得到s(x)=-ln(x+1)
∑x^n=x/(1-x),|x|<1,① ∑(n+1)x^n =(d/dx)∑x^(n+1) =(d/dx)x^2/(1-x) =[2x(1-x)+x^2]/(1-x)^2 =(2x-x^2)/(1-x)^2,② ②-①,∑nx^n=(2x-x^2-x+x^2)/(1-x^2)=x/(1-x)^2
【求和公式】是数学中常用的一个公式,用于表示一系列数的和。
1.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:
设首项为a,公差为d,共有n项,则等差数列的和为:Sn = (n/2)(2a + (n-1)d)
2.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:
若首项为a,公比为r,当|r|<1时,共有n项,则等比数列的和为:Sn = (a(1-r^n)) / (1-r)
当|r|=1时,若r≠1则Sn = na,若r=1则Sn = na(n+1)/2
3. 平方求和公式:
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求1^2 + 2^2 + 3^2 + ... + n^2的和。
Sn = (n(n+1)(2n+1))/6
4. 立方求和公式:
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求1^3 + 2^3 + 3^3 + ... + n^3的和。
Sn = (n^2(n+1)^2)/4
欧拉公式-麦克劳林求和公式是什么
R+ V- E= 2就是欧拉公式-麦克劳林求和公式。具体展开形式如下:
eix = 1 + i x - x2/2! - i x3/3! + x4/4! + i x5/5! + …
= (1 - x2/2! + x4/4! + …) + i (x - x3/3! + x5/5! + …)。
又因为:
cos x = 1 - x2/2! + x4/4! + …+。
sin x = x - x3/3! + x5/5! + …+。
所以eix = cos x + i sin x。
在任何一个规则球面地图上,用 R记区域个 数 ,V记顶点个数 ,E记边界个数 ,则 R+ V- E= 2,这就是欧拉定理 ,它于 1640年由 Descartes首先给出证明 ,后来 Euler(欧拉 )于 1752年又独立地给出证明 ,我们称其为欧拉定理 ,在国外也有人称其 为 Descartes定理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